1985年,美國的布朗和古斯坦因博士以全新的角度闡述了脂蛋白代謝機理:人體血液中固有的一種載脂蛋白——高密度脂蛋白(HDL) 能夠驅動膽固醇逆轉運,通過逆轉運作用把血液組織中多余的膽固醇等“血液垃圾”攜帶經肝臟分解,逆向排出體外, 同時高密度脂蛋白(HDL)具有逆轉內皮功能不良、刺激前列環素(它具有擴血管和抗血栓形成作用)生成、抑制內皮細胞凋亡、 減少血小板聚集、抑制低密度脂蛋白(LDL)氧化等多種功能。這一理論奠定了脂蛋白代謝的理論基礎。由于這兩位博士的突出貢獻, 被授予了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。
高密度脂蛋白(HDL)的主要功能是清除血液和細胞中過多的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,將沉積在血管壁的膽固醇、 血小板顆粒剝離下來帶回肝臟,轉化為膽酸,最后變成膽汁,經膽道、腸道排出體外。故HDL被譽為“血管清道夫”。 高密度脂蛋白(HDL)代謝理論的發現是世界醫學史上的一顆原子彈,它的爆炸力和沖擊波蔓延了幾十年,很多人一輩子為此嘔心瀝血, 因為誰能大幅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(HDL),誰就解決了冠心病甚至是整個心腦血管疾病問題,誰就能把人類壽命從理論上延長幾十年。
(1)美國心腦血管病學會實驗數據表明:每100ml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(HDL)升高1mg,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將下降3~4%。
(2)流行病學調查表明:HDL<0.907mmol/L時,冠心病發病危險性為HDL>1.68時的8倍;HDL每升高0.5,冠心病的發病率下降 50%。
美國三位知名醫學科學家Furchgott、Ignarro和Murad研究發現:一氧化氮(NO)作為信號分子, 使血管擴張而幫助控制血液流向人體各個部位,可以起到保持血管清潔、預防中風、保持正常血壓的效果。 因此,美國上述三位科學家獲得了1998年諾貝爾醫學獎,
一氧化氮(NO)造就諾貝爾旋風!
一氧化氮對于心血管醫藥而言是一個革命性的重大發現,一氧化氮在內皮細胞里面產生,它能夠:
①舒張血管平滑??;
②降低血壓;
③對于心臟的保護功能;
④降低總膽固醇和防止低密度脂蛋白氧化,解決心血管問題;
⑤幫助調節胰島素分泌;
⑥防止腦中風,預防老年癡呆癥。
早在400年前,《本草綱目》中就有螃蟹殼應用的記載,這是甲殼素早期的應用記錄。
1811年,法國H.Braconnot教授最早分離出甲殼素。
1859年法國C.Rouget第一次分離出殼聚糖,命名為Chitosan。
20世紀下半葉,隨著對纖維素、蛋白質和甲殼素及其他糖類等生物大分子的研究,有機化學誕生和發展起來。 甲殼素的研究重心也從歐洲轉向日本。
1977年英國Muzzarelli教授發起并主持了第一屆甲殼素和殼聚糖國際會議,以后每2年召開一次。在1991年的會議上, 美、歐的醫學科技界、營養食品研究機構將其譽為“第六要素”。
我國于1952年開始研究,20世紀90年代是研究的全盛時期。1997年,研究開發課題列入國家科委九五攻關計劃, 歸屬863計劃。2000年前后酶法生產殼寡糖的方法被攻克,是當今國內外研究、開發的重點領域。
甲殼素在醫藥和衛生材料方面的應用研究由來已久,既做成藥物使用,也能做藥物的載體;既能治病,也能保健, 而且對人體沒有毒性。排脂降脂效果突出,具有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,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杰出功效,降脂機理獨特: ①阻止吸收,直接排脂:②阻斷膽固醇“腸肝循環”。
絞股藍始載于《救荒本草》,云:"絞股藍,生田野中,延蔓而生,葉似小藍葉,短小較薄,邊有鋸齒,又似痢見草, 葉亦軟,淡綠五葉攢生一處,開小花,黃色,亦有開白花者,結子如豌豆大,生則青色,熟則紫黑色,葉味甜。 "據其生長環境及形態特征,其所述即本種。明朝初期,庶草荒蕪,民不聊生。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棣,自幼好學, 能辭善賦。朱棣考核可救饑饉的野生植物414種,證實其花實根干皮葉之可食者,分草、木、谷、果、菜五部,逐一繪圖說明, 取名《救荒本草》,以備荒年充饑之用。是書刊于1404年,在食療與營養學方面有著相當大的貢獻。被 后人譽為“南方人參”的絞股藍,首次被收錄在此書中。
絞股藍是醫學界公認的天然中草藥中調節血脂、抗擊心腦血管疾病的“第一功臣”。1986年,國家科委在“星火計劃”中, 把絞股藍列為待開發的“名貴中藥材”之首位,2002年3月5日國家衛生部將其列入保健品名單。
絞股藍的功效作用:
(1)降血壓、降血脂、降血糖,促進血液循環;
(2)抗動脈硬化、抑制血栓形成,治療心血管疾??;
(3)抗自由基,激活人體細胞,延緩衰老,改善大腦機能;
(4)健脾胃、抑制肥胖、解疲勞,鎮靜安神;
(5)抗癌防癌,抑制殺滅癌細胞;
(6)增強人體淋巴細胞活性,提高免疫力;
(7)消炎止痛,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;
(8)調節內分泌,促代謝,治便秘,具有烏發及美容作用;
(9)消除激素類藥物的毒副作用。
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,是一種抗氧化劑和輔酶,參與人體內多種代謝功能, 對保持細胞和血管基質的完整性及增強人體抵抗力,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。 目前廣泛用于各種感染性疾病、過敏性疾病和結締組織病的輔助解決, 并用于促進創傷愈合及解決克山病。20世紀70年代以來,還發現該藥對解決感冒、腫瘤、 動脈粥樣硬化、精神病、早期肝硬化、麻風病等有一定效果。 近年來臨床應用維生素C解決心腦血管等疾病,引起醫學界的高度重視。
現代醫學領域對維生素C的新用途:
(1)防治動脈粥樣硬化;
(2)預防中風;
(3)預防血栓;
(4)預防和延緩糖尿病并發癥;
(5)防治癌腫;
(6)抗衰老;
(7)改善重癥手術患者預后;
(8)對長期住院的老年患者,能使臨床癥狀改善,體重增加。
——摘自《老藥煥青春臨床新用途》一書312頁
1、攀達康可降低總膽固醇(TC)含量 ——總膽固醇是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膽固醇之和,是臨床血脂分析的重要指標, 總膽固醇升高,會誘導各種疾病的發生。降低總膽固醇含量,尤其可降低心腦血管問題發生的危險性。
2、攀達康可降低甘油三酯(TG)含量 ——甘油三酯高對人體損傷嚴重:如果在心臟,可引起冠心病、心梗;如果在大腦, 可發生腦卒中、中風;如果發生在眼底,會導致視力下降、失明;如果在腎臟,可引起腎衰。降低甘油三酯, 能預防多種疾病隱患的發生。
3、攀達康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(HDL)含量
——HDL被稱為“血管保護因子”,提高HDL可抑制、逆轉動脈粥樣硬化、
保護血管、改善供血,預防血栓,從而改善心腦血管問題。經國家衛生部檢測認證,服用攀達康一個月平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
(HDL)13.6mg/dl。
攀達康雙管齊下:
一方面,通過促進一氧化氮(NO)合成,舒張軟化血管,保證供血,迅速平穩癥狀,使病情逆轉;
另一方面,提升高密度脂蛋白(HDL)含量,清除血管壁上沉積的血垢,從源頭上解決血管堵塞,
暢通軟化血管。
1、攀達康升高HDL和促進NO合成、抗氧化等功能,都是通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功能來實現的。
2、其同類產品,大多是通過外源強行導入溶栓和擴張血管的化學藥物,只能暫時平穩癥狀且具有副作用, 不能調動人體自身免疫機能,不能從源頭上阻斷病根。
所以,攀達康與其同類產品在本質上有著根本的區別,能從源頭上阻斷心腦血管危險因素。
(1)動物試驗:給大鼠喂養普通飼料五天,取血,測量TG、TC、HDL含量,根據TC水平將動物隨機分為高脂對照組、 三個受試組。自試驗開始,各組動物均換成高脂飼料,受試組給予不同劑量攀達康,高脂對照組給予同體積蒸餾水,連續20天, 取血測量,數據表明:各劑量組血清TC、TG與高脂對照組明顯降低,血清HDL-C與高脂對照組比明顯升高。
(2)臨床試驗:對60例高脂血癥患者服用攀達康每次二粒,每日二次,連續30天,結果顯示:攀達康能明顯降低甘油三酯(TG)、 降低膽固醇(TC)、升高高密度脂蛋白(HDL)。
(1)抑制動脈硬化:攀達康對培養的動脈血管內皮細胞纖溶酶原激活劑抑制物(PAI-1)的分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, 與對照組比較,實驗組細胞培養液中PAI-1的濃度明顯降低(約為對照組的50%)。
(2)舒張血管,降低血壓,改善末梢血液循環;攀達康對體外離體小血管有明顯的舒張作用,該作用依賴于血管內皮細胞, 可能與提高血管內皮細胞內一氧化氮合成酶(eNOS)活性有關。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越高,一氧化氮(NO)合成增加引起血管舒張 ,達到降低和平穩血壓,改善末梢血液循環的作用。
(3)動物實驗:對發生動脈硬化的動物灌胃攀達康,一個月后,解剖實驗動物,發現硬化的動脈壁脂質沉著減少, 在粥樣硬化區有大量巨噬細胞,參與壞死組織的清理。
(4)預防試驗:隨機將120只動物分成四組,同時喂同樣高脂飼料,實驗組采用三個不同劑量攀達康, 對照組加同體積蒸餾水,結果顯示,實驗組血脂含量,動脈壁的膽固醇含量明顯低于對照組,膽固醇在動脈壁沉積的斑塊發生率 實驗組為21%,而對照組為93%,且實驗組較對照組明顯輕微,證明攀達康有明顯預防和改善動脈硬化的作用。
(5)抗疲勞、抗衰老試驗: 延長細胞壽命:在人體細胞培養試驗中,攀達康能令細胞繁衍至59代,其他產品只能令細胞繁衍到51代, 攀達康延長細胞壽命達15.7%。由此可見,攀達康延長人體細胞壽命、抗衰老功效確切。